钩端螺旋体病 (别名:钩体病)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传染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传染:
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淋巴结肿大、发热、血尿、蛋白尿、头痛、咯血、黄疸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作。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并对排泄物如尿、痰等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染途径 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个人防护 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禁止青壮年及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涉水或捕鱼。与疫水接触的工人、农民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2.采用多价菌苗 在常年流行地区采用多价菌苗,包含当地流行株菌苗有3价(含黄疸出血型、秋季型、蔡罗尼型)、5价(黄疸出血型、犬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秋季型或澳洲型)两大类。均可制成普通菌苗(每毫升含菌约2亿)和浓缩菌苗(每毫升含菌约6亿)两种。被注射者可产生对同型钩体的免疫力,维持1年左右。接种对象为易感人群及疫水接触者。预防接种宜在本病流行前1个月,成人每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2.0ml;2~6岁第1次和第2次分别为0.25和0.5ml;7~14岁按成人量减半。各年龄组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均为7~10天。接种后1个月左右才能产生免疫力。因此预防接种应在农忙前完成(每年4~5月份进行)。对于支逐人员,须全程注射菌苗后1~5天才能进入疫区工作。接种后免疫力可保持一年左右。因而要求菌苗接种必须全程,注射一针免疫效果不显,注射二针才能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症状。新的疫区需连续普种3~4年,方能使疫情稳定。

  对实验室、流行病学工作人员以及新进疫区的劳动者,疑及感染本病者但尚无明显症状时,可每日肌注青霉素G80~120万u,连续2~3天做为预防用药。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理

钩端螺旋体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钩端螺旋体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应该如何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钩端螺旋体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应该如何预防?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钩端螺旋体病如何传染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钩端螺旋体病分型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怎么回事?

小儿钩体病人畜共患

钩端螺旋体病有关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专家
上海钩端螺旋体病治疗医院 更多
钩端螺旋体病治疗医院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相关疾病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